1、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传播感染性疾病、其他
2、即刻并发症(1-6h):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非免疫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菌污染、栓塞)
3、延迟并发症:延迟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蛋白感染素感染;免疫抑制;大量输血后铁超负荷。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 发生率 |
容量超负荷 | 1:200 |
TRALI | 1:5000 |
ABO不相容反应 | 1:30000-60000 |
严重的过敏反应 | 1:20000 |
GVHD/输血后紫癜 | 1:750000到1:一百万 |
细菌感染 | 1:7000 |
HIV | 1:3.3百万 |
HCV | 1:1百万 |
HBV | 1:500000 |
感染其他疾病的危险
病毒:Parvo B19,巨细胞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HAV;西尼罗病毒
寄生虫:疟疾、锥形虫、巴贝西虫
蛋白传染素-vCJD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治疗
细菌污染:血制品的细菌污染,以血小板最为常见,是输血死亡的首要原因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即输血几小时后某些白细胞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心源性肺水肿。除了停止输血和给予紧急监护支持措施没有其他特殊的治疗。多数病人96小时内可以恢复。
感染性疾病:过去20年里,输血导致肝炎和HIV主要与同种异体输血有关。现在这些感染已很少见。降低血液传播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核酸技术的应用。但迄今为止,疟疾、锥虫病、急性呼吸综合征和变异型克雅病及一些目前新发现的有害物质还无法检测。
输血反应:全麻可能会掩盖病人的溶血和非溶血输血反应的症状。溶血反应的体征包括低血压、心动过速、血红蛋白尿和微血管出血,但是在病人麻醉的情况下,这些体征可能会被错误的归于其他原因。清醒病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的体征包括发热、寒战或荨麻疹。但是麻醉中可能观察不到这些体征。
重视输血的不良作用
传播性疾病的传播——病毒在输血传播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HBV、HCV是对输血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毒,因此我国有肝炎大国之称。国内外研究证实,90%以上输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问题引起的。
免疫抑制——输血对于受血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导致其术后感染增多,并利于肿瘤复发,特别是大肠癌和食道癌。去除白细胞能够减轻输血的免疫抑制作用。
国内外研究证实,90%以上输血后病毒感染时由窗口期问题引起的,即从病毒感染至可以检出该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处于窗口期的献血者,血检结果病毒标志物可为阴性,但血中含有病毒(血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目前正大力研究和推动引用核酸扩增技术以缩短窗口期:HIV窗口期从22天减少为11天,HCV从82天减至20天,HBsAg从56天减至33天。